【征文选登】2023年度“阅读经典好书 争当时代工匠”征文大赛活动优秀文章选登(第三期)
2023年度“阅读经典好书 争当时代工匠”征文大赛活动已经圆满结束。自大赛正式启动以来,受到广大职工朋友们的热烈反响,本次征文大赛共收到原创且有质感、有温度的作品180余篇,投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教师、律师、企业职工等,他们用文字礼赞生活、讴歌时代,用文字抒写真挚丰富的内心情感。
现对本次征文大赛优秀文章进行选登,快来为您喜欢的作品打call吧~~
发扬斗争精神,为人生理想而奋斗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从今年八月份开始,我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生都在真诚而执着地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理想,以坚持不懈的斗争来锻造自身意志,我为之所感动,亦为之很震撼。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经历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一名句深深地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无奋斗,不青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人生底色。读罢此书,我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人生要有目标,更要有理想。为了目标的达成和理想的实现,我们应该发扬斗争精神,锻造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去坚持不懈地奋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也许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小到一个产品零部件的反复试验,反复加工,大到一些重点项目的攻坚克难。遇到困难,我们该何去何从呢?绕道而行是一种方式,但我更认同的是迎难而上。发扬斗争精神,同遇到的困难做斗争,也许很艰难,但要坚持不懈,直到将其攻破。 我认为一个人可以平凡,可以普普通通,但一个人不可以平庸。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人生最可悲的是本该拼搏奋斗的时候而选择了安逸,沦为平庸之辈,安逸的生活只会让人懒惰颓废,平庸之辈只会被社会淘汰。 一个人要想不甘于平庸,就要发扬斗争精神。“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也。”斗争无处不在,同自己做斗争更是不易之事。但只要你敢于同自己作斗争,同自己的昨天作斗争,你每天都会取得进步。这样久而久之,为了自己人生理想而奋斗,我相信会离自己的目标理想更进一步,直至目标理想的实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作为青年人,当发扬斗争精神,为人生之理想而奋斗,为中国之未来而奋斗。【供稿:阳光朵朵爱心托管驿站 刘金珍】 自是书香恒久远,唯有书香最醉人 ——读《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强国2022年年度积分在单位排名第一,学校奖励了4本书,我选的第一本是《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十年磨剑,如获珍宝,两个周把近500页的书读完。 这本书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华老师的成长之路;第二部分展示了华老师的教育观—化错教学;第三部分呈现了华老师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第四部分是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反响。 曾经也读过一些教育名家的作品,或许是因为文章逻辑性太强,亦或是著作专业水平过高,读书经常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但《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这一本书好像有种无形的魔力,在吸引着我往下读,深入地读。 最初我从几百本书里面挑选到这本书时,是被它的名字“化错教学”给吸引住了,于是我从网上搜了这本书,看了一下大体的介绍,书的作者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恰好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数学作业中经常犯一些简单的错误,我特别想知道这位老师是怎么处理学生平常错误的,也好跟着学习一下,于是就把《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这一本放在了首位。 盼望着,终于等到了书,翻开封皮就看到了有关华应龙老师的介绍,看完之后并没有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专家嘛,肯定是有各种各样的名头的,真正让我顶礼膜拜是在看完华老师的成长之路之后,华应龙老师,1966年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在他读师范时去世,他是学校的一名特困生,18岁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从此他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28岁破格晋升为南通市最年轻的小学高级教师,30岁调入县城,32岁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表彰为特级教师,36岁调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38岁被推荐为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先后在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400多篇文章,主编、 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单从上面数据就能看出华老师这不同寻常的路,肯定是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沃土厚植万木兴,匠心耕作百才聚。华老师博览群书,坐拥书城,惜时如金,记忆最深的一个细节,华老师说“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在外出讲学的飞机、出租车、火车上,你总能看到华老师手捧书卷的背影,白天忙于工作,夜深人静之时,便是华老师读书充电之际,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日积月累的沉淀,是厚积薄发的积累,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引经据典、抛砖引玉,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在给汶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们讲授《解决(连乘)问题》一课时,借助孩子们所学连乘知识,华老师带领孩子们得出爱心是无价的式子:一个人的心×你×我×他×……=美好的人间,一个人的爱×13亿×365=爱的海洋……好唯美温馨的画面。在《量角的大小》一课中,华老师灵感来自于华罗庚“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的思想,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兴趣,好风会借力,送生上青云,将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华老师的课堂教学气势磅礴,气场强大,孩子们经常主动要求华老师“拖堂”,为此我还专门从网上观看了华老师的几节教学视频,他营造出来的跟孩子们的那种亲和力,平等的师生关系,激情四射的活力,我想正是华老师满腹经纶之后散发出来的对知识的妙趣横生,才把师生凝聚在一起,收放自如,睿智观通。华老师说:“一个人成功的大小是与激情的饱满程度成正比的,没有激情,就没有教育的“震撼”;没有激情,就没有教育的“共鸣”;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没有激情,就没有魅力可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华老师将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在华老师的“化错教学”理论中,化错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错是错,温暖的“容”,带着包容、欣赏的胸怀,让学生悦纳自己的差错,给学生创造机会,暴露典型的差错;第二个阶段,错不是错,智慧的“融”,帮助学生分析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让正确在差错中生长,同时用好教师自己出现的差错;第三个阶段,错还是错,自豪的“荣”,这里不是以“出错”为荣,而是以能“化错”为荣。正如华老师书中所说“正确的解答,可能只是模仿,而错误的解答,却可能是创新,我们要用阳光心态来关照学生的差错,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自是书香恒久远,唯有书香最醉人。读完《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这本书,总给人一种相见恨晚的遗憾:我怎么没有早点读到?更有一种天遂人愿的幸运:真好,我读了!【供稿: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 翟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