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2023年度“阅读经典好书 争当时代工匠”征文大赛活动优秀文章选登(第六期)
2023年度“阅读经典好书 争当时代工匠”征文大赛活动已经圆满结束。自大赛正式启动以来,受到广大职工朋友们的热烈反响,本次征文大赛共收到原创且有质感、有温度的作品180余篇,投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教师、律师、企业职工等,他们用文字礼赞生活、讴歌时代,用文字抒写真挚丰富的内心情感。
现对本次征文大赛优秀文章进行选登,快来为您喜欢的作品打call吧~~
工匠精神 说起手艺人、匠人,必然会提到一个词——工匠精神。对于“工匠精神”的解读,它是人类千百万年积累下来的、在手工业时代达到顶峰的一种精神文化,它的精髓在于创造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成为一名匠人,首先得有匠心。而成为匠人容易,具有匠心却不易,“匠心独运”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了。首先,“匠心”意指巧妙的心思,能用巧妙的心思创造出来的器物,已不仅是熟练的技术层面,还要灌注匠人的全部精神,换个说法,就是“修为”。虽然这二字通常与习武或修道之人相联系,但广义是可以涵盖一切的。修养、素质、涵养、道德、造诣,这些都可包容于“修为”层面的内里要素,它们甚至存在进阶关系,最后达到“匠心独运”的境界。 “匠心”其实也并非只有过去的手艺人才有,现代工业里也一样存在,并不因时代推进或技术变革而消失。而“工匠精神”在生产生活中最体现的淋漓尽致的,应该就是瑞士制表匠的执着与追求。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当然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在这一方面也是值得学习的。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1955年,日本更是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在全国不定期的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并予以雄厚资金的投入,以防止手艺的流失。在获得奥斯卡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大国匠心精神是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从事岗位成绩孜孜不倦的追求。袁隆平院士,这位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粮食问题的英雄,于2021年5月22日下午一点零七分逝世,举国上下无不悲痛。五十年前有十里长街送总理,今有长沙民众十里空巷送别袁爷爷。斯人已逝,袁隆平院士留下的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等,让人想到的是令人钦佩的大国匠心精神。“大国匠心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匠心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袁隆平爷爷身上的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专注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值得所有人薪火相传,永不遗忘! 涵养匠心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更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创造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在教育理念上更加兼顾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在教育培养上努力搭建一个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劳动者只有进行自觉能动、自由自主、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实践,才能既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又通过创造性劳动享受美好生活。【供稿:青岛桃李食品有限公司职工 王娜】